首页
搜索 搜索

这些跨界光伏者,为什么会死在“简单”的TOPCon上?

华夏能源网     2023-08-23 14:55:28

今天,光伏随行就市,即使业绩出众,依然跌成狗。但在去年那段旧日好时光,资本市场中有一个板块,就是“TOPCon概念股”。当时,只要上市公司宣布跨界光伏,而且干的是TOPCon,就能追随这个板块,一起得到资本市场的追捧。


(资料图)

但是,时至今日,市场上能够真正量产TOPCon的,却仍然是为数不多几个光伏老玩家。看似简单的TOPCon电池,其实难倒了一堆英雄汉。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TOPCon电池片生产线;来源:捷泰科技官网

TOPCon量产转化效率,披露有窍门

TOPCon,几乎是跨界光伏者的集体选择。原因很简单:

第一, TOPCon属N型电池。所有人都知道,N型电池很快就会取代P型电池。现在企业要投资干光伏,如果说是去干即将被淘汰的Perc电池,投资者听到后估计会被马上跑路。

第二,TOPCon是目前三种N型技术路线中最主流的一条,干的企业最多。对于没有经验的跨界者来说,随大流,当然更安全。

第三,TOPCon技术路线降本速度快,当前性价比较高。TOPCon的产能投资成本和HJT、IBC相比,目前是最低的。

TOPCon难吗?

从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来看,很简单。

各家市公司披露的 TOPCon电池的转换效率最低值是25%。好像25%是一个很容易实现的目标似的。这个25%,就足以和Perc电池拉开差距了。

可能对于公司来说,自家量产的电池转换效率若一时低于25%,就不好意思披露。

但是,即使真的达不到,也有办法。公司的做法一般有三种:

一,选择不披露;

二,改变披露的标准,不说量产效率,转而去谈中试效率等其他指标;

三,先适当“注水”,对外披露一个大于或等于25%的数据,期待以后转换效率的提升,或者干脆只披露一个努力的远期目标。

有的企业虽然声称TOPCon项目已经量产。但是从集采中标信息上看,有的企业给出的N型TOPCon组件报价,甚至低于Perc组件的报价。不知道这是中标企业的策略,还是其N型产品在效率、性能各方面甚至不敌P型组件。也就是说,即使做出来了,但仍达不到市场要求。

同时,也有业内人士表示,现在有些企业的TOPCon组件,在效率上并没有与P型拉开差距,反面在衰减等方面要比P型组件表现还要差。赶碳号认为,不是TOPCon技术有多差,而是这些企业能力差。

TOPCon,难倒了沐邦高科

TOPCon电池结构;来源:晶科能源官网

前不久,一位头部企业的负责人向赶碳号透露,TOPCon电池对他所在的企业来说看上去没那么难,很顺利地就量产了。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很多很厉害的企业在TOPCon上居然栽了跟头,有的甚至是成名已久的企业。倒不是做不出来,而是在产品的良率、稳定性、成本上达不到预期要求。

账算下来,做不如买。特别是,今年不少大型地面电站招标,对参与企业提出使用N型组件的要求,更加助推了TOPCon电池的热销。今年光伏供应链普遍产能过剩,但只有电池片环节稍好,而N型TOPCon电池片更是处于紧平稳的状态。所以,今年以来,能够量产TOPCon电池的企业生意根本做不过来,厂门口停满来拉货的车,订单一度排到了几个月甚至半年以后。

现在干一个新的TOPCon电池项目,当地政府给地给钱给政策,还给厂房。政府/产业园区帮助企业代建厂房,有的甚至还要按企业的要求帮助购买设备。买完设备还不算完,设备厂比如捷佳伟创等会按要求对设备进行调试,直至可以运行,叫“交钥匙”工程。

那么,为什么会做不出来呢?

一般而言,电池片、组件的产能扩张需要9个月。执行力极强的专业电池片企业捷泰科技,13GW的电池片项目,从开工到投产,共花了151天,创造了一个行业纪录。但是,早在去年,很多企业就宣布跨界做TOPCon了,但大多数企业时至今日仍然没有投产的消息。赶碳号认为,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

一种情况是,个别公司,估计就是为了单纯蹭个热点,炒作下股价,就像奥联电子也想蹭钙钛矿的热点,没想到踩上了钙钛矿大神胥明军这颗大雷。

大多数情况是,不少公司看起来在努力地做,但的确是做不出来。赶碳号印象最深的,当属从玩具行业跨界而来的沐邦高科。

去年6月,沐邦高科披露,要在江西安义县建设8GW电池项目,两个月后又披露,要在湖北鄂州市的鄂城区建设10GW TOPCon光伏电池生产基地项目。此外,沐邦高科还披露将在广西梧州投资10GW的TOPCon项目。后两个TOPCon项目,加起来就是20GW。

为此,去年9月,沐邦高科请来了晶科能源的前任COO郭俊华担任总经理,负责公司光伏业务。但是到现在已经快一年时间了,沐邦高科只是说,TOPCon项目一直在推进中,并没有具体的时间表、路线图,也从来没有披露过TOPCon电池的研发进展情况,包括转换效率等关键指标。郭俊华博士可不简单,是施正荣博士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学弟,曾任晶科能源电池事业部总经理、首席运营官等职。而晶科能源,无疑是这一轮TOPCon技术革命中最为核心的企业。但是,沐邦的TOPCon就是没做出来。

此外,做不出来TOPCon的,还有从水牛奶跨界而来的皇氏集团等。

一道新能源,在中来的肩头起飞

应该说,TOPCon并没有想象中的容易,难点不少。比如说TOPCon电池的钝化层薄至1.3纳米,只有几个原子层厚;采用LPCVD技术路线对石英耗材需求大,而PECVD则要求穿孔更窄……

前面提到,有的企业能够生产TOPCon,但是良率不达标,成本很高,当然也不愿意一下场就要亏本干。

真正能大规模稳定量产TOPCon电池片的创业型企业并不多。但也有一个异数,那就是一道新能源。

电池技术路线,是一个值得深入讨论的话题。在技术路线选择上,如果想做第一个,成为“先驱”,还是“先烈”,往往只在一念之间。在一项技术完全成熟之前,所有的投入都是沉没成本,而试错的代价极大,有时甚至要付出生命。所以,“跟随战略”比“领先战略”看上去更平淡乏味,有时却是商业的真谛。

当然,如果拥有坚定的自信,领先者成功,也能率先获得巨大回报,就像现在的晶科、捷泰一样。

再举个例子,高举HJT产业化大旗的,为何是华晟新能源这样一家企业,而并不是创造出26.81%的HJT转化效率世界纪录的隆基呢?

在TOPCon领域,除了晶科以外,还有一家同样在早期布局TOPCon的企业,那就是中来股份。

早在2016年时,中来股份就开始探索N型电池技术,选择押注N型PERT技术。当年,公司计划投资16.58亿元,用于建设年产2.1GW N7单晶双面电池(N-PERT 太阳能电池),但是原本计划于2017年8月完工的项目,直至2019 年底才完成。

由于N 型PERT技术效率提升有限且成本过高,后面试水的IBC技术难度大降本压力大,中来股份在2018年开始转向TOPCon技术。

2018 年3月,中来股份发布可转债预案,募资总额不超过10亿元,用于年产 1.5GW N 型单晶双面 TOPCon 电池项目。2019 年,中来股份将原先建设的 N-PERT 产线全部升级为TOPCon电池产线。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从中来股份辞职创业的刘勇和他的一道新能,正是凭借N型TOPCon,一骑绝尘。

成立于2018年的一道新能,作为业内最早布局N型技术的光伏企业之一,早在2019年就率先建成了国内首条年产1.2GW高效TOPCon电池生产线。一道新能也这样宣传自身在TOPCon领域取得的成就:

“在过往的2022年中,一道新能发布N 型TOPCon白皮书,大规模量产TOPCon电池平均效率达到25.2%以上,最高量产效率达到25.6%,其已成为全球N型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引领者之一……”

尽管创始人林建伟已经淡出中来,但赶碳号认为,TOPCon电池企业们不应该忘记中来股份曾经为行业所做出的贡献,特别是一道新能。

一家头部企业就曾经说过,TOPCon只是一种过渡性技术路线。过渡性,那就是非革命性的技术路线,能有多复杂呢?

技术含量本来极高的电池片环节,在这两年,的确好像已经沦为简单的设备拼接了。

现在看下来,以TOPCon代表的N型电池技术,其实门槛并不低。

(图片来源:veer图库)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1 制药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1034106号-36   联系邮箱:55 16 53 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