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搜索

理论学习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促进民族职业教育现代化

湖南日报     2023-08-19 21:45:04

周志辉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与发展我们党百余年来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原创性科学论断。为民族地区培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是民族院校职责所系。在教育教学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从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创设特色课程、创优人才培养模式等多方面探究和创新,促进民族职业教育现代化,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各类民族院校具有少数民族学生数量相对较多、各族学生差异相对较大等特点,凸显了民族院校的多元文化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做好民族教育工作难度。因此,必须以思想引领作为先导,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教育全过程,这也是提升民族教育水平的前提。

民族院校应着力构建爱国主义教育体系,以“五个认同”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价值引领,从硬件建设和活动组织上发力。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橱窗、场所、基地等硬件建设,营造民族团结进步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校成为以文化人的沃土。要发挥党组织示范引领作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容,纳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二级党组织、团委青年理论学习小组政治理论学习范畴,常态化开展升国旗仪式、讲党课、主题党日、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分享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探索高等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现实路径,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不断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思想水平,筑牢铸魂育人的思想根基。

创设特色课程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材施教是培养人才的有效手段。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而特色课程设置是其中重要的手段和载体,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的关键。可结合实际形成特色办学模式,把育人目标与民族文化传承融合,创设教学、实训、活动“三位一体”的特色课程。在教学内容设置上,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将非遗技艺传承等作为特色项目引入校园,打造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校本精品课程。在实训上,应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学校、乡村振兴联系点等校外基地,开展课外研学活动,以及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组织上,要紧跟时代步伐,利用新媒体平台开设线上特色课程,形成校内校外共建、线上线下同频共振的现代课程体系。

学校还要围绕“特色办学”建立激励机制,对民族教育教学管理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优先解决编制、优先提拔任用、优先职称评聘、优先评优评先的政策倾斜;对与民族教育相关的省级课题和研究成果予以经费配套和奖励,划拨民族教育专项研究经费为校内课题立项,促进高质量的民族教育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学科专业,开设民族类课程、民族文化精品微课等;建立非遗传承人工作室、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保护联盟等,以创新手段推进复合型人才培养。

打造适应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族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人才,助推乡村振兴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民族职业教育必须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以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人才需求为导向,不只追求数量上的扩张,更要注重质量提升,打造适应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族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学校办学可根据相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需求,探索实施“院校+地区+行业”的职业教育“双向奔赴”培养模式,在建设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分类培养、精准施教,整合各方力量开展互动协作,促进教育现代化内部各要素相融。院校可探索“专业+就业”“专业+创业”“专业+创新”等人才分类培养平台,开展精准施教活动。民族地区要加强互动交流,在区域、城乡之间,学校—政府—家庭之间开展良性互动,集思广益形成培养人才的合力。发挥企业的作用,校企双方成立创业创新联盟、产教研专业联盟等,促进“双向奔赴”培养模式在民族职业教育的运行和推广,以培养更多急需人才,造福一方。

(作者系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该文为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委员会2023年省政研会调研课题阶段性成果)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1 制药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1034106号-36   联系邮箱:55 16 53 8 @qq.com